软文网动态

专业提供新闻公关、品牌传播、互动营销等概念有机整合网络整体解决方案的网络公关营销传播机构。

致力打造国内领先的新闻软文发布平台,一万多家网络新闻媒体平台,为企业提供软文推广,软文营销,软文广告,软文代写,软文发稿,软文策划等服务

您的位置: 软文网 > 软文学院 > 全网营销 >

魏武挥:社交电商是自媒体大号的将来吗?

软文平台 2025-04-10
从自媒体而到社群,这条路径已经为不少人所注意。但社群之后是什么,尚在探索之中。社群,是运营驱动的模式,而且对运营的投入,远远超越作为一个媒体对运营的投入。所有人,都尚在探索。

魏武挥:社交电商是自媒体大号的将来吗?魏武挥:社交电商是自媒体大号的将来吗?一社群这个词,本来在港台的用法情境中,和国内这边用“社区”、“社会化互联网”是基本雷同的。最古老的互联网社区中的一种应用就是:BBS。但近两年的进步,社群愈加有了它独特的内涵。基本上,社群和社区,大家应该视为两种东西。过去有人问我,社交电商英文该怎么样翻译。坦白讲,我也不了解。在中国的语境下,社交电商并非社区经济。二社区是有主题的,譬如军事社区铁血,体育社区虎扑。但社群除去有主题以外,更需要三观,特别是价值观。更有趣的事情是,其实社群的主题,有时还并不是那样鲜明。主张社交电商的罗振宇早期过去创造过一个词:洗粉。洗粉的意思就是通过某种内容方法(譬如说他过去公开批判过中医,这导致一些认同中医的人的不满),把三观和他不匹配的“粉”给洗出去。由于在他看来,这类所谓的“粉”,并非真的意义上的粉,将来非常难在这类人身上赚到钱。社群其实是一种中心化的结构,它以社群创立者(可能是一个人,也会是几个人的一个小团队)的三观为标准。有些社群的三观标准可能泛一些,有些则聚焦一些。以体育主题为例。你可以打造一个社区,在这个社区里,有崇拜巴塞罗那队的,也有崇拜皇家马德里队的。后两个,就容易形成社群。皇家马德里队的拥趸,恐怕非常难会去购买巴塞罗那队社群倒腾出来的周围。但这并非说,社区的定义比社群大。其实宗教是有社交电商特征的,宗教的定义,非常显然不只超越单个地方社区,甚至超越了国界民族。三社群的打造,自媒体是一个路径。由于自媒体自媒体,既然有这个“自”字,就应该有非常强的个人特征。它很容易形成一个核心三观。社交电商需要这种人格化的特征。罗辑思维超越13亿人民币的估值,证明了一件事:由自媒体而社群再而电子商务,这条路看来是通的。有趣的事情是,社群由于要粘着三观,也要便于管理,它的规模是一个需重视的变量。罗振宇的方法是:控制规模。在这一轮13.2亿人民币估值的时候,罗辑思维拥有了6.6万名会员(付费的,并不是所谓公号粉)。罗振宇宣布,不再增加新的会员。经过罗振宇几次洗粉,还存留下来想付费,这6.6万付费的群体基本上可以视为忠诚的社群成员——虽然大家承认,或许会有的人付了费将来过一阵子感觉更不是太认同会退出,但忠诚成员的比率非常高应该是没太大疑问的事。罗振宇不只自己倒腾自媒体而社群而电子商务的事,还反复游说他的好友、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加入到这个范围中。四吴晓波开始他微信公号生涯其实是蛮晚的。在他介入的时候,有一种说法叫红利期已过。不过吴晓波凭着他多年积累的各种资源和底蕴,他的自媒体“吴晓波频道”上升得飞快。吴晓波也做过类似洗粉的事,即使不是他故意为之,但吴晓波个人的三观体目前他的内容输出里,不喜欢的,自然会远走高飞。与罗振宇机构化的罗辑思维一样,吴晓波频道也是一个机构化的自媒体,现在大概有十来个人。吴晓波频道在全国三十多个地方打造起书友会。这类书友会有的其实是用户自发建起来的,但运营方慢慢介入使之合法化。书友会的组织者被叫做“班长”,大体上并不是吴晓波频道的职员,但高度认可吴晓波频道的三观。吴晓波频道通过这种层级,完成对社群的管控。在这类社群里,吴晓波频道开始尝试售卖一些东西,包含吴酒、课程和旅游或游学商品。他们过去卖过一个与吴晓波一块南极游的商品,11万人民币的成本,目的三十人,两周售罄。五社交电商的一个难题在于:作为社群创立者,向会员进行商业活动没问题。但社群里的其它成员,能否向别人进行商业活动?从现在的罗辑思维和吴晓波频道的运营来看,并没太明显的征兆。新榜的开创者徐达内觉得,因为在一个社群里,开创者的痕迹很重,当会员A在社群中售卖产品或服务时,会让某个会员B误以为这经过开创者背书。一旦产品或服务出现问题,会员B必然会怪罪到社群开创者身上。而社群运营者非常难去一一核实并为会员A的买卖做肯定意义上的背书。吴晓波频道的主编雪虎赞同这个怎么看。在他们的运营中,一般也禁止会员借助社群的流量进行直接的商业运作。但雪虎觉得,商业目的并非太直接的一些资源对接,他们本身并不会禁止。社群成员的互相服务,主如果通过一些不商业化的行为来完成的,譬如会员A向所有会员解说一本书。假如产生商业行为,吴晓波频道一般都会介入,而不是让会员之间直接发生联系。但这可能不是所有社群的共性。万能的大熊,起步于自媒体,目前也在做他的社交电商。这个社群的主题是“微商”。大熊本人通过输出他对微商的理解,与提供一些资源,来完成大熊会的商业模式。但既然是会员都是与微商、微信营销有关,入群的商业目的更为直接,之间的互相买卖往来,是极大概发生的,大熊本人,也未必能全部管控。与罗辑思维、吴晓波频道不一样的是,大熊会这一社群,成员的功利性目的更为强烈。但不可以就此而判定,大熊会不是社群。六从自媒体而到社群,这条路径已经为不少人所注意。但社群之后是什么,尚在探索之中。售卖产品,是一种变现方法,这一般理解为“社群电子商务”。我的理解,售卖课程、旅游商品,也应该归为“社群电子商务”之类。虽然大家一般不把在线旅游业视为一种电子商务。自媒体人胡辛束也有意向社群进步。她原来的自媒体变现办法是“广告”,但2016年或许会有新的计划,譬如与塑造胡辛束这个IP有关。另外一个自媒体人石榴婆也大概介入到社群运营中。她原来的变现方法也是广告。至于到底是直接介入电子商务,还是经由社群再到电子商务,可能性都存在。运作社群的一个真的动机在于,社群的粘性,比媒体阅读者的粘性强不少,也忠诚不少。阅读公号的所谓粉,未必会因为公号运营者自推一个APP而迁移,但社群成员,概率大不少,但到底多少,也是未知之数。每个运营自媒体的人从微信公号起步,但要说没想过“去微信化”这个议题,不太可能。罗辑思维经过漫长的三年运作,终于推出了我们的APP“得到”,而吴晓波频道还尚未有此计划。社群,是运营驱动的模式,而且对运营的投入,远远超越作为一个媒体对运营的投入。所有人,都尚在探索。昨日此文发布后,也有朋友和我交流了关于社群管理的问题。在他看来,可能将来更多的方法是“分层制”。事实上,吴晓波频道的确有分层的味道,书友会是一个管理途径,还有一个类似企业家会所的更小范围的群,算是一个高阶会员。粉少了,社群是有了经济可能起不来。粉多了,分层管理或许是个好办法。另外,在社交电商中,大家会发现一类型似“IP经济”的味道,也就是社群创立者需要是一个所谓的“强IP”,假如本人不够强,或者强的持久性出问题,这个社群会非常快分崩离析。社交电商的确和过去的“歌迷会”有类似之处。虽然大部分歌迷会,歌星本人其实参与甚少。